▶️你不該再忍耐了,為什麼?
關於工作,大多數的人並不是出於這種「我超想工作」的單純欲望,而是將之當成責任和義務,認為自己必須工作。
身為一個母親,無論身體狀況有多麼不舒服,早上起床多麼痛苦,為了孩子、為了老公都會咬牙忍耐,為他們做好早餐,做好出門的準備。如果是全職家庭主婦,時間上可能還比較充裕,不過如果是職業婦女,就沒辦法這樣了。更不用說,如果有年幼的孩子,還要帶著他們去托兒所。
但所謂忍耐,其實就是無視自己內心的行為。
「但是,身處於現在的社會,就算把孩子交給托兒所,如果不出去工作,就經濟面來說是不可能的。」我聽說過這種想法。
▶️持續忍耐,就看不見內心的真實感受
當前的社會絕對稱不上健全,而是以忍耐、沉默服從為優先,因為無視人的內心,牢騷不滿和憤慨必然會逐漸高漲。
即使社會風氣就是如此,有些人會認為自己也必須配合、必須服從。如果有這樣的想法,就會越來越作繭自縛。不僅於此,如果每天都過著按表操課的生活,就沒有時間顧及自己的內心感受。
即使覺得疲累、身體不舒服、或是心裡難受、覺得悲傷還是提不起勁,也必須忍耐著完成任務。但是,如果像這樣忍耐著,在意他人和外界的事情,自己最重要的心情,卻會逐漸變得看不見了。
即便如此,自己感受到的負面情緒並不會消失。如果無法消除,就會在潛意識裡不斷累積、不斷地感到煩躁、生氣。
▶️忍耐,代表你以他人中心思考
在自我中心心理學中,忍耐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字。一旦否定自己的感受,意識就會朝向外界。或者用快於思考的速度啟動了默默遵從的模式,意識也會朝向外在事物。
如果你的意識從看向自己,轉為看向外在事物,就會自動忍耐。不再試圖實現自己的心情和欲望來滿足內心,而是改以忍耐、順從為主。
從自我中心轉換為他人中心的過程中,會象徵性地置入「忍耐」這個意識,就是出於這樣的理由。
然而在忍耐的同時,在得到他人的認同之前,必然會被必須忍耐、必須壓抑自己努力,這樣的「他人認同」所束縛。
不由你自己來決定自我價值,而是由他人來衡量你的價值並獲得認同,才會令人感到安心。相反的如果得不到他人的認同,人就會陷入極度焦慮的狀態。絕大多數人都陷入了這種他人中心的狀態。
這樣一來,就會疏忽自己的內心,沒多久就連自己當下是怎樣的感受都無法察覺。不過,如果忍耐成為理所當然,即使意識到自己正在忍耐,你也會嘗試忍受那份痛苦。
▶️忍耐時問自己:「我到底想要怎麼做?」
如果以自我為中心來理解這樣的忍耐,就會將忍耐看作是沒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心情的表現,更是為了提醒自己「我現在狀況不佳」的資訊。可以說忍耐是從潛意識所發出的訊息,說明你正在粗暴的對待自己。
因此當你察覺自己正在忍耐時,就不應該維持忍耐的狀態,而是該回到自己的內心,試著詢問自己的真實想法。
為了不忍耐,首先要察覺自己試圖忍耐的瞬間。如果發現自己在忍耐,在那個當下就問問自己:「我到底想要怎麼做?」這個瞬間就能夠從他人中心回歸到自我中心。然後你就會開始思考:「為了自己,為了不要忍耐,我該怎麼做才好呢?」
舉例而言,為了不再忍耐,你可能會拒絕別人拜託自己的事情。但你可能也會同時察覺到:「因為害怕拒絕,所以我還是忍耐著接受了。」如果發覺自己害怕拒絕,就能找出自己今後該怎麼做的方向。在這種情況下,想法就會變成:「那麼從現在開始,雖然很害怕,不過今後還是以拒絕為目標。」
總歸來說,當你發現自己正在忍耐的時候,先試著問問自己:「我到底想要怎麼做?」傾聽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欲望。僅僅是這樣,就已經是一種愛自己的表現了。
❤️心理師的小提醒❤️
忍耐是來自潛意識的訊息,傳達出:「你正在粗暴地對待自己。」—你之所以生氣,就是因為一直這樣暴力地傷害自己。
---
以上文字摘錄自《在乎別人,是對自己的情緒暴力:「自我中心」心理學,教你不再因迎合而痛苦、孤獨》
作者: 石原加受子
了解更多 👉🏻 https://bit.ly/3oUY0dw
#哇賽心理學 和 方言文化‧Babel Inside 合作舉辦留言抽書活動。
請在貼文下方分享你不再忍耐的事,或是「#在乎別人是對自己的情緒暴力」,我們將在5/31抽出幸運獲書者,並在限動中公告喔。